上海山阴路343弄3号 传唱《义勇军进行曲》爱国宗教领袖刘良模旧居

来源:米乐直播安卓版    发布时间:2025-04-07 14:27:48

  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脉络里,隐匿着许多承载历史记忆的角落,山阴路 343 弄小区便是其中之一。它旧时被称为 “青庄” ,在解放前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宿舍,承载着一段独特的过往。从地理位置来看,山阴路 343 弄小区处于山阴路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区域。这里街道蜿蜒,绿树成荫,周边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共同勾勒出一幅具有老上海风情的画卷。

  谈及旧时的 “青庄”,那充满田园风情的模样仍留存在附近老人的记忆深处。其围墙是用漆成黑色的竹子编成的篱笆墙,这种独特的设计在当时的上海别具一格。透过竹子间的缝隙,能隐约瞧见里面的花草树木和屋檐墙角,仿佛一幅若隐若现的水墨画,宁静而又美好,让人不禁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如今,山阴路 343 弄小区作为虹口区鲁迅公园商圈的一部分,周边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备,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都市生活,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和建筑风格,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往昔岁月。

  山阴路343 弄 3 号,是刘良模先生旧居。这座建筑的风格独具特色,整体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韵味。它的外观保留了部分传统中式建筑的元素,如青瓦坡顶,质朴而典雅,彰显着中式建筑的古朴与沉稳。同时,在细节之处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精致的雕花窗棂,线条流畅,工艺精湛,为建筑增添了一份优雅与精致。

  刘良模先生旧居的墙面采用了砖石结构,历经岁月的洗礼,砖石的颜色略显斑驳,却也沉淀出深厚的历史感。大门庄重而厚实,上面的铜质门环散发着古旧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走进屋内,宽敞的客厅布局合理,木质地板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房间的采光极佳,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刘良模(1909—1988),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寓居山阴路青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良模与吴耀宗等发起基督教革新运动,实行“自治、自尊、自传”。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和市侨联副主席等职。刘良模是政协第四至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委,民盟中央委员。全国第一届政协会上,刘良模和几位委员向大会联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建议,获得通过。

  刘良模先生(1909—1988)民盟中央委员 著名爱国人士 基督徒开国大典时登上城楼的6名镇海人之一

  1909 年,刘良模先生出生于浙江镇海(今宁波)。这片有着深厚文化渊源和爱国传统的土地,赋予了他最初的家国情怀。幼年时期,刘良模在家人的教导下,对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有了朦胧认知。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让这个古老的国家千疮百孔。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良模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在校园里,他不仅努力学习知识,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同学们讨论国家大事。他看到了国家的落后,心中燃起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接触到新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日后投身爱国事业埋下了种子。刘良模就读于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时期,他以强烈的爱国心和出色的演讲才能,担任各级代表大会文牍、歌咏团书记等职务,这为其日后组织民众歌咏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8 年,刘良模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准备踏上社会,去实现自身的抱负。

  毕业后的刘良模,开始投身于教会工作。他最初在上海的一些教会机构任职,热情参加教会的各项事务。然而,在与外国教会接触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中国的基督教教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国势力的控制,这让他深感不满。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大片国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良模目睹这一切,内心的爱国情感愈发强烈。他开始思考怎么样让基督教在中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贡献力量。

  1935 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随之诞生。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刘良模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时,就被深深震撼了。他意识到,这首歌曲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当时中国人民所急需的。

  此后,刘良模开始利用自己在教会工作中的便利,在各种场合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无论是在教堂里,还是在社区的聚会中,他都积极组织群众学唱这首歌。他的热情和感染力,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人去参加了,《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的教会群体和普通民众中迅速传唱开来。

  1936年6月7日刘良模走上裁判用的高凳指挥爱国人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陷入了更为艰难的抗战时期。刘良模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音乐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武器。于是,他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音乐宣传工作中。他组织了多支抗日救亡歌咏队,深入到工厂、学校、农村等地,为广大群众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每到一处,他都亲自指挥,用激昂的歌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年轻人受到鼓舞,纷纷投身到抗日队伍中。

  刘良模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呼吁更多的教会人士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他认为,宗教界也应该为国家的抗战贡献力量,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他的努力下,一些教会组织开始为抗战提供物资援助,为抗日战士提供医疗救助等。

  在这期间,刘良模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战胜日本侵略者。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的烽火中传播得更远、更广,成为了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杀敌的精神力量。据资料记录,1937年,刘良模曾到宁波组织民众歌咏活动,参加者有百余人。

  1939年春,刘良模在金华教唱抗日歌曲时,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他开展的抗日歌咏活动十分赞赏,鼓励其坚持到底。在刘良模等人的推动下,《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国民“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的爱国壮志,人民高唱着它为争取自由解放浴血奋战。

  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和刘良模合作灌制的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宋庆龄先生所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刘良模并没有停止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脚步。此时,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基督教必须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真正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于是,刘良模与吴耀宗等爱国宗教人士一道,发起了基督教革新运动。他们提出了 “自治、自尊、自传” 的理念,旨在推动中国基督教教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体系。刘良模四处奔走,宣传基督教革新的意义和重要性。他组织教会人士进行学习和讨论,引导他们认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在他的努力下,慢慢的变多的教会组织和信徒加入到革新运动中来。这一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基督教的健康发展,也为新中国的宗教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刘良模作为宗教界的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在会议上,国歌的选定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刘良模深知国歌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它是国家精神的象征,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经过深思熟虑,他与几位委员联合向大会提出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建议。刘良模在提案中指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这首歌曲旋律激昂、节奏明快,易于传唱,能够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即使在和平年代,它所蕴含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依然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1949 年 9 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员会议通过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决议。这一决议的通过,让刘良模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自己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此后,刘良模当选为政协第四至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在政协的舞台上,他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积极参政议政。他关注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民生等每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案和建议。

  同时,刘良模先生还是民盟中央委员,他热情参加民盟的各项活动,与其他派人士一道,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贡献力量。在他的努力下,宗教界与其他各界人士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在这期间,刘良模依然关心着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他继续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为推动中国基督教的革新与发展不懈努力。他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教会人士的素质和水平,促进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88 年刘良模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9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感到悲痛和惋惜。但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永留世间。

  旧版户口簿首页,刘良模亲手写下籍贯 “镇海骆驼桥”。此后,刘良模在每张表格、户口本上,都认真填下这五个字,被亲友看在眼里。 刘良模出生于上海,却对宁波满怀深厚的家乡情。刘新回忆,当年上海宁波人聚居,刘良模常用宁波话与人交流,还用于相声、小品表演。在家中,他高兴时会亲切叫刘新 “小歪”。刘良模还爱吃宁波菜,尤爱臭冬瓜。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返回宁波,参观家乡的港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