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村落|刘楼镇宋庄行政村

来源:米乐直播安卓版    发布时间:2025-03-29 09:50:12

  宋庄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东临106国道,西靠总干渠,南有四干渠,北有东鱼河。辖前宋庄、中宋庄、后宋庄三个自然村,共有居民272户,1254人,耕地2513亩。村民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2006年人均2600元。

  宋庄三村历史沿革相同。清末民初属长垣县东路裴村里、第六区;1943年属东垣县第一区;1947年属东明县第一区;1955年属刘楼区(乡、公社、镇)至今。

  前宋庄位于镇驻地刘楼集南3公里处。据《宋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宋氏十世祖养勤从长垣县二郎庙村迁至宋家庄,后南迁300米建村,故名前宋庄。该村现有耕地1080亩,居民分属宋、赵两姓,共165户,788人。其中赵姓仅有1户10人,1963年来自三春集镇赵庄。

  前宋庄村民淳朴正直、勤劳勇敢,富有斗争精神。清咸丰八年(1858)黄河泛滥改道,冲没该村;同治五年(1866)重建。次年,宋氏各宗支族长共议,商定按人丁地亩摊钱出工,筑建村寨,历经二载有余告峻。寨周长500米,高5米,顶宽6米,底宽20米,十分壮观。四角建炮楼,各置两门土炮,射程约1公里,极具杀伤力。东西寨门用青砖砌成,两扇榆木大门,厚约20公分,外裹铁页,并45颗铁钉加固。寨门楼上各置两尊土炮,射程1.5公里,威力更大。外有护寨河环绕,水深3至5米。河上各建小桥,供村人出入。此寨规模和防御效果在当地首屈一指,遇到战乱或黄河泛滥,附近村民纷纷到此避难。

  1930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土匪头子孙丙银带匪徒将该村包围,索要粮食和钱财,扬言如若不交,破寨后杀光全村老少。村民早有戒备,紧闭寨门,里面用砖垒实。在老会首指挥下,或司炮待射,或运送弹药,或巡查联络,或送饭送水,严阵以待。村民宋三辫子手持猎枪,瞅准匪首头目射击,连伤数人。孙丙银急得绕村乱转,无计可施,经一天一夜僵持,无奈撤离。

  抗日战争爆发后,直南特委组织成立濮阳、滑县、东明、长垣“联合抗日救国会”,牛万里任会长。1938年春,该村首富宋万钦拥护抗日,带头成立拥有30多支步枪的抗日救国会,自任会长,组织村民自卫。西谢寨村宋树林是当地有名的土匪头子,多次谋夺宋万钦的和武装,未能得逞。1938年秋,他带匪徒来到该村,以联防抗日为名,与宋万钦结拜朋友,宋万钦信以为真,放松了防范。一天上午,宋万钦在孟庄被匪徒枪杀,其家属和自卫队员逃散。宋树林霸占该村,抢粮逼款,残害妇女,临撤出时杀死宋二科,抢走大牲畜18头和大批财物,村民遭受空前劫难。

  1942年冬,在东垣县委领导下,建立了县基干大队、公安大队和区队。该村宋进喜任班长,组织青年村民宋进有、宋进福等8人建立了模范班。次年春,东垣县政府组织民兵通过敌伪封锁线,将大批军粮运到解放区埋藏,藏在该村就有两万多斤,分别埋在村南、村西北的沙丘地里。同年3月间,从考城窜来一股伪军,闯入该村搜查军粮。老会首宋敬佩、村民宋敬有,为保护军粮均遭毒打。伪军搜出藏粮三千多斤,分装两辆太平车拉走。

  解放前,该村地多沙丘,间有盐碱涝洼。风起沙扬,天昏地暗,有“每天进嘴四两土,白天不够夜间补”之说。耕地半数被地主占有,其中镇长宋合廷就有四顷。绝大多数村民缺地少土,粮食不够半年吃用,扛长工,做短工,逃荒要饭。为生存,有十几家依靠做小本生意养家糊口。当时稍有名气的当属宋敬全开的油坊,1936年开业,一直干到解放前夕。他生产的花生油色清味正,很受欢迎。

  解放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多数村民都是文盲。1949年建立小学,李存秀任教,1999年合并到邓王庄小学。该村小学建立几十年来,培养了不少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也为国家输送一批优秀人才。如宋进生(厅级)、宋玉山(副县级)、宋兴旺(副处级)、宋清淮(中学高级教师)、宋雪玲(硕士研究生)、宋香芝(高级工程师)、宋胜富(大学教师)等。1952年,宋双劳领头建立本村高跷队,20多人参加,购置了大鼓、大镲、二铙等乐器,逢年过节或村里喜庆时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该村卫生事业解放后慢慢地发展。1973年,赤脚医生宋增林办诊所,医德高尚,服务热情,颇受村民好评。2004年,95%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补贴力度加大,村民身受其惠,交口称颂。宋新起的儿子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在郑州住院手术,报销1.23万元;宋新旺患肺癌住院,报销1万多元;宋蒙蒙因患肾结石住院,报销1.4万元;宋爱军患乳腺癌做手术,报销0.96万元;宋进合患胃癌做手术,报销1万多元。

  建国初期,该村常遭受自然灾害侵袭。1969年春,天气干旱,风多风大,村西北的大沙丘移动十几米远,许多地块地表层被刮走四指多深,1000多亩小麦仅收200公斤。为帮助群众度过灾荒,政府及时发下购粮证和救济款。

  该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84年第二次引黄灌淤,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条件。村民积极调整产业体系,收入持续不断的增加。使用农药、化肥,引进优良品种,推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慢慢地提高。目前,小麦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大豆亩产150公斤;棉花亩收入1000多元。同时,全力发展多种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宋兰亭组建了建筑队,常年在农村、县城承包建筑工程,年总收入30多万元。到大城市务工60多人,每人年收入近万元。

  中宋庄位于镇驻地刘楼集南2.5公里处。据《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宋氏祖宋文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宋家庄。后因部分宋氏族人分别南移北撤,建前、后宋庄,原村居中,故称为中宋庄。该村现有耕地510亩;村民32户,130人,均为宋氏族人。

  解放初,村民们在政治上翻了身,分到了土地和基本生产工具,但由于土质差,耕作原始落后,自然灾害频发,生活依然困难。1962年当地先大旱后大涝,全村粮食总产40公斤。县、社救灾指挥部的领导多次来村里指导排水救灾,政府发下了购粮证和救灾款,县医院派医务人员到村里给群众诊治疾病,胶东地区兄弟县无偿支援大量地瓜干和干菜。村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有的到信阳、漯河一带贩运粮食,有的拉架子车给粮食部门、河务部门运送物资。不少人家不惜破产度荒,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

  中宋庄的经济发展从1978年引黄灌淤开始起步,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全面振兴。近十几年,村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业体系,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和科学种田先进的技术,农业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长期以来,该村农业种植习惯是麦收秋种,复种指数极低,农业种植结构可以进行第一次调整,淘汰了大麦、高粱等低产作物,扩大棉花、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种植培养面积。

  1982年人均占有粮食700多公斤,村民经济作物收入近15万元,解决了温饱问题,摘掉了二十年来“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的贫穷落后帽子。第二次种植结构调整,推广粮棉套种模式,提倡科学种田,选用优良作物品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年复种指数提高到200%。在保证小麦和棉花种植培养面积的同时,压缩了低产作物种植面积,小杂粮基本绝迹,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村年粮食总产26万多公斤,经济作物收入20多万元,农业总收入57万多元,增强了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解放思想,更新意识,发展二、三产业,拓宽致富渠道。宋建设购置大型收割机和拖拉机从事商业运营,年收入1万多元,三个孩子长年在广州、深圳打工,全家年收入6万多元,成为村里第一富户。宋新年、宋建立、宋富海合伙购置大型收割机和挖掘机,年营收5万多元。宋春生、宋书贵合伙购置大型收割机,并在刘楼集开设农机具维修部,年收入5万元。村民外出务工的30多人,有的已成为当地企业的技术骨干。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300元。

  近几年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2003年该村上交提留款7.92万元。2004年,国家实行了费改税政策,当年全村负担税收3.5万元,比上年减负56%。2005年国家再次减收农业税,全村负担农业税比上年再降61%。2006年,不仅全部免除农业税,还对农业生产实行补贴政策,全村共得补贴款1.22万元。2007年,国家提高了农业补贴标准,全村共得贴补款2.23万元。统算起来,从“减负”到补贴相当于增加村民收入10.15万元,人均781元。村民无不感恩戴德。他们说,自古以来“种地完粮”天经地义,如今种地倒补贴,亘古未闻。“还是领导得好!”

  后宋庄位于镇驻地刘楼集南2公里处。据《宋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宋氏八世祖凤羽从宋家庄北迁300米建村,故名北宋庄,后称后宋庄。该村现有居民75户,336人;耕地923亩。村民由宋、高两姓组成。其中,宋姓72户,323人;高姓1970年从长兴集乡穆庄迁来,3户,13人。

  后宋庄历史上屡遭黄患,清咸丰八年(1858)黄河泛滥危害最重。整个村庄变为泽国,村民四处逃生。同治五年(1866)河道干涸,村庄面目全非,土地沙丘连绵,老河身坑坑洼洼,低洼地盐碱泛起白白茫茫一片,庄稼大都有种无收。解放前,人均土地10.5亩,全村耕畜只有两头牛,农田耕作全靠人力。施用的肥料多为草粪之类的粗肥,人畜粪便很少,肥效很低。村民穿破衣,吃野菜、草根,掺树皮,加点碎地瓜干磨成“炒面”当饭吃,生活艰难困苦。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该村人办了三件大事,农业经济向前跨越了三大步。

  第一件大事是引黄灌淤,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了第一步跨越。1972年,刘楼公社成立灌淤改土指挥部,作出统一规划。1977年,该村与中宋庄、千户庄、找营、前油房等5村联合修建灌区工程和围村堰。干部带领群众昼夜防护,历时两个多月,终将本村900多亩沙荒盐碱地淤成良田沃土。当年,社员们踏着没膝深的淤泥种上小麦,次年亩产200公斤,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至今该村还流传着几句顺口溜:“真英明,黄河泥沙能利用。沙荒盐碱能淤好,坑坑洼洼一扫平。农业生产有保证,子子孙孙不受穷。饮水思源不忘本,永远牢记党恩情。”第二件大事是全方面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实现了第二步跨越。1981年,全村种植小麦800多亩,大豆700多亩,棉花200多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20多万公斤,经济作物收入近20万元,摘掉“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落后帽子。

  第三件大事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行科学种田,实现了第三步跨越。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种植模式的推广,化肥农药的使用,衣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2006年全村小麦养殖面积稳定在800亩左右,平均亩产350公斤;玉米种植培养面积扩大到600多亩,平均亩产400公斤;棉花300亩左右,每亩经济收入1000多元。全村粮食总产56万公斤,为1981年的2.8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解放前,该村村民绝大多数是文盲。1984年,后宋庄集资3万多元,在106国道东侧建了一所初级小学,由宋铁创、宋雨民任教,设三个教学班,在校生70多人;2002年合并到邓王庄小学。后宋庄办学育人,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目前全村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12人,从事教育事业的5人,宋春玲(女)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