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潮涌润青塘 芦苇荡畔美好长

来源:米乐直播安卓版    发布时间:2025-09-05 09:17:05

  湫水河畔粽叶飘香,芦苇荡边古村焕彩。地处湫川内地、湫水河西岸的临县前青塘村,像一枚被韶光打磨的翡翠,在粽香袅袅中舒展新姿,于工业繁荣间滋润文明。

  这座村庄以文明铸魂为墨、以乡风文明为笔,在吕梁大地上勾勒出“文明浓、生态美、工业兴、大众富”的立体画卷,成为全国文明村建造的鲜活范本。

  散步在前青塘村,随处可见夺目的村规民约宣传栏。修订后的12条村规民约,用“邻里友善胜远亲,互帮互助暖人心”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将文明理念融入乡民的日常日子。村头的光荣榜前,总是围满了驻足观看的乡民,36户中选家庭成为乡民眼中的“明星”,“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的相片熠熠生辉。乡民王平一家被评为文明家庭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份荣誉是全村人的认可,今后我更要带好头,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文明广场上,落日为乡民的笑脸镀上金边。愉快的音乐声中,男女老少翩然起舞,展现出繁荣向上的精神风貌。一旁的农家书屋内,明窗净几,5000册藏书规整摆放。栽培大户老张常常在这儿翻阅农业技术书本,“曾经种田全赖经历,现在跟着书本学科学栽培,收成比往年高多了!”他笑着说。

  5支村级自愿服务队好像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前青塘村的每一寸土地。每当周末,自愿者们便来到孤寡老人家中,帮助清扫房间、暴晒被褥,陪唠家常;烈日炎炎下,身穿红马甲的自愿者们手持扫帚、废物袋,细心整理村道两旁的废物,汗水湿透了衣衫也毫不介意。全年展开的50余次敬老助残、环境整改管理等活动,不只传递着温情与好心,更凝集起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壮力气。传统美德与年代新风在此交相辉映,绘就文明乡风新图景。

  文明是村庄的魂灵。“呜——嘟嘟——”每日清晨,临县大唢呐的嘹亮旋律穿透整个村庄,老演员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唢呐孔间翻飞。一旁,小学徒正踮脚仿照,腮帮鼓得像小气球:“咱青塘唢呐要吹出芦苇荡的精气神。”村里精心培养的6支非遗扮演部队各有绝活,开放在前青塘村的每个旮旯。

  非遗的“活”与“火”,更在于立异的传承。在村头的民俗文明展馆里,一群来自中阳县宁兴校园的孩子正体会“研学+非遗”课程。他们围坐在长桌前,跟着村里的巧手大娘学习包粽子。小手蠢笨地仿照着,糯米和枣子狡猾地漏出粽叶,引来阵阵欢笑。“教师,这粽叶真香!和咱们超市买的不一样!”一个小姑娘兴奋地说。指导教师笑着解说:“这是咱们青塘特有的芦苇叶,清香味浓,是咱们粽子的魂灵!”2024年,这样的研学活动招引了4000多人次学生参加,前青塘村也成为“山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文明自傲的种子,在亲手接触和体会中,悄然播撒进下一代的心田。现在的前青塘村,非遗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儿调和共生。

  午后,和风拂过村边的湫水河,吹动着连片的芦苇荡,沙沙作响。出资593万元建成的粽子工业交易商场内采购商来往如织。商场配套的大型生态停车场有条有理,才智监控体系静静守护着安全。村道洁净宽阔,两旁绿树成荫。乡民王老汉指着自家改造一新的卫生厕所,乐滋滋地说:“政府补助,咱自己也出点力,改成这水冲的白瓷砖厕所,洁净又没味儿,城里回来的儿子都说好。”前青塘村累计完结218户卫生厕所改造,日子废物污水处理率到达100%,45%的美化覆盖率让村庄四季常青,宛如一座大花园。

  古村的魅力,在维护与更新中勃发重生。在精心补葺的明清古民居群落旁,几处由老宅改造的特征民宿悄然迎客。民宿的女主人正热心地招待着刚从亲子农场采摘归来的游客张先生一家。“咱们特意保留了老房子的木梁结构、砖雕花窗,便是想让咱们体会原汁原味的古村神韵,当然,现代的卫浴、网络这些舒适度也一点不打折。”张先生的孩子兴奋地说:“下一年还要来住这儿,还要去水上乐土玩!”新建的水上乐土、亲子农场等项目,让古村既有前史厚重感,又充溢现代生机。2025年,这个旧日安静的村庄,迎来了超越32万人次的游客,村庄旅行的引擎已然轰鸣。

  六月,一个炽热的清晨,缠缠缘食物公司出售大厅内凉风习习,灯光通明。44岁的王利军正在调试真空包装机:“本年冷季不淡,咱们估计开发新产品,不能让设备搁置。”从正月十六到端午,他的公司卖出150万个粽子,出售额打破500万元。更让他振作的是产销一体化改造:“出资1100万元建了厂房,乡亲们在车间打工,月收入能到3500元!”

  这甜美工作的起点,源自村党支部点着的“燎原之火”。多年前,面临村团体收入单薄、乡民增收乏力的窘境,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在党员大会上铿锵有力:“守着‘我国前史背景和文明名村’的金字招牌,捧着芦苇荡这聚宝盆,咱们得闯条新路!”他带头创办了青塘粽子食物有限公司,探究“公司+农户+脱贫户”的形式,老党员们纷繁呼应,在自家小院开起了作坊,一点点没有保留地将祖传的粽子配方和捆扎技法传授给邻里。现在,“党员带富”机制如燎原之火,12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活泼在田间地头、作坊车间,更引回了23名在外打拼的本乡人才。张新文慨叹地说:“从填饱肚子到兴起钱袋子,这枚粽子能包出好日子,靠的是支部把方向、党员当前锋、乡亲们拧成绳。”上一年,这枚小小的“非遗粽子”发明产量打破1.5亿元,带动工作2600余人,乡民人均纯收入攀升至1.2万元。

  晚风送走最终一缕暑气,暮色中的前青塘村灯光灿烂。张新文站在村口的高处,目光坚决而充溢期许:“全国文明村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职责。它融在咱们飘香的粽子里,更映在乡民美好的笑脸上。咱们要让这文明之光,继续照亮复兴路途,让乡亲们的日子比蜜枣粽子还要甜!”这幅由文明乡风、非遗生机、生态底色、工业动能一起绘就的年代画卷,正在湫水河畔缓缓铺展,滋养着乡民的美好日子,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芳香。

  晋ICP备09007963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晋公网安备103

  联络电话 监督电话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八一街29号 邮编:033000 联络邮箱: